龍哥昨晚站著講了4個小時,凈演講時間3小時26分34秒,中間休息兩次,喝了11次水,被熱烈的掌聲打斷了49次(瞎編的),史稱:龍哥109重要講話,當晚已由各微信公眾號發行了單行本。
一般來講,只有大boss于每年3月和年底在北京召開的那幾次會議的發言稿才能享受被統計掌聲次數和關鍵詞提及次數,尤其是“人民”這種詞匯最是媒體們的心頭肉。
這回俺老人家就僭越一下,幫龍哥統計一下“109重要講話”的高頻詞top20,如下表:
(統計來源見官宣:《
張小龍4小時“拖堂”演講,全面總結微信8年(官方完整版)
》)
從詞頻統計上確實是能看得出來一些現象的,很明顯看到除了排在第一位的“微信”,排第二的就是“用戶”和“朋友”,龍哥把革命的首要問題看得很清楚。(注1)
詞頻統計當然可以展開來寫一篇文章,但已經有了優秀范文《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沒有用哪些詞?》,拾人牙慧的事兒俺老人家自然不愿意干,我可不想背上洗稿的名聲。
俺老人家想找出最要命的那個詞。
是“原動力”么?這可是龍哥講話中最有爆發力的一個詞,被提及了16次。
我認為還不算是。
我看完龍哥演講又復習了兩遍文字稿,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感悟,認為龍哥109重要講話中最要命的一個詞,是被提及了14字的詞:
běn zhì
本 質
“本質”或“本質上”,我想我已經抓住龍哥牛逼或微信團隊牛逼的本質了。
回想起來,我剛來一個月時就已經發現了周圍同事沒事就把“本質”掛在嘴上,大事小事都說本質上如何如何,還挺佩服,怪不得說微信G的產品經理人人都是哲學家。
再過兩個月,耳濡目染,自己雖然還沒把“本質”當口頭禪,但是已經會自覺不自覺地蹦出來了,而且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再后來,就聽到周圍的同事講,每天上班都要經歷靈魂三問:
為什么做?
怎么去做?
產生什么?
人納,都是在這樣子的靈虐中才能逐漸明白事理。
到現在五個月了,再看完龍哥的演講,于是更加堅定了俺老人家的認知:
龍哥和微信團隊牛逼,本質上是抓住并堅持了本質。
“龍哥109重要講話”,所有的內容都是從“本質”開始展開闡述。
微信團隊的工作氛圍也是同樣的。
平時我看到,討論進行不下去的時候,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產品方案被否的時候,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不知道怎么取舍的時候,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完全沒有想法的時候,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壓力巨大的時候,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完全沒有標準的時候,也會回到本質重新開始。
因為總是回歸到本質,所以產品再怎么做也不會偏到哪里去。一提到“本質”,很多事情不能講說豁然開朗,但肯定是能區分對錯。
龍哥或者說微信團隊本質上是想做一個好的工具,龍哥的原話是:
“其實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個好產品的底線,居然就與眾不同了。”
如果本質不清晰,或者是本質并不是“做一個好產品”,甚至說“好產品”的定義不一定,很多東西就容易變味了。
比如說,把做產品在本質上定義成“升職加薪”的路徑,那么取悅領導很顯然要比取悅用戶更重要。
比如說,把做產品在本質上定義成“老板要做”,那么老板怎么說就怎么做,如果有多個老板,那就一起滿足好了,反正這是最安全的做法。
比如說,把做產品在本質上定義成“競品有我們也要有”,那么就是功能大copy。
比如說,把做產品在本質上定義成“數據好看”,那么就是怎么能拉量怎么做。
比如說,把做產品在本質上定義成“賺快錢,迅速財務自由”,那么龍哥109重要講話就全是廢話。
如此,不一而足,都是職場上常見的路數。
有時,本質之間是也有沖突的,沒實現,只是沒有找到融合的本質。
企業的本質,自然是要賺錢的,那萬一賺錢這個本質和微信產品的本質發生沖突了怎么辦?
有一個案例我是經常回想起來就嘆為觀止的,就是朋友圈廣告。
還記得朋友圈的首批廣告么?2015年上線的時候,寶馬、可口可樂、vivo三個品牌廣告是首批試水者,一經投放立即成為互聯網現象級事件,刷到廣告之后大家爭先留言,力爭站在鄙視鏈前端,以刷到寶馬為榮,以刷到vivo為恥。
兩個本質上的沖突是用這種如此完美的方式呈現,這個也被我定義成經典案例,每次培訓必講,商業化和好產品本質上并沒有沖突,如果有沖突,那一定是沒找對方法。
微信能把廣告也做成了社交,這就是能力,不服不行。
now,雖然俺老人家發現了微信牛逼的本質還是挺興奮的,但下一秒鐘我又泄氣了:上哪去找本質并且確保這個本質是對的呢?
“本質”本身可不是隨口說說,需要經常非常深度的思考和非常充分的討論,以及通過實踐的驗證才有可能會尋找得到的,雖然看龍哥曾哥他們經常脫口而出“本質上”,但本質上俺老人家NND還不具備這種能力。。。。。。
這就是俺老人家還沒出師的本質原因:本質上,能看到本質,是一種能力。我現在還不足以熟練掌握并在工作中應用,需要在下一步進行自我訓練和持續實踐。
so,從現在開始我得閉關了,近段時間不寫文章了,去思考一下我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時候想清楚了,什么時候再出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