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2019年5月12日,在HR研究網與招聘研究網聯合主辦的第1屆中國人力資源技術創新論壇上,數位HR大咖,針對行業內的熱點、難點和痛點問題,如何依托技術變革,提高人均效能、提升人力資源效能,分享他們的成功經驗和趟過的坑。鯨活動作為媒體支持,全程圖文+視頻直播本次論壇。
作者:許樂峰
近幾年,AI、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麥肯錫的一項調查顯示:未來全球大概有3.75億人將面臨重新就業,將有8億人的工作被機器取代。同時,隨著企業協同程度的加深,組織邊界逐漸模糊,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出現,給HR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AI招聘已成趨勢
歐萊雅每年開放15000個新崗位,同時會收到100萬人的申請,相當于66個人競爭一個崗位,怎么從眾多應聘者中招到合適的員工,深深困擾著歐萊雅的人力資源部門。
歐萊雅的應對之策,是引進了兩套專門針對招聘場景的AI系統——Mya和Seedlink。Mya負責初期篩選,通過學歷、工作經歷等硬性條件,驗證求職者能否進入下一環節。如果求職者過了Mya這一關,將會遇到Seedlink,這套AI系統會給出一些開放性問題,根據求職者的回答進行評分。據說它能夠幫助招聘者找到更符合組織文化的人才,并擁有公司所需的技能,具有數據驅動的客觀性,不帶任何偏見。
過去七個月,有13000名求職者與Mya交談,過去,篩選、安排、電話面試一個求職者需要花費HR45分鐘,而Mya在4-5分鐘內就能完成。有統計稱,短短半年,Mya為歐萊雅英國招聘團隊節省了45個工作日。
除了歐萊雅,可口可樂,達能,聯合利華等公司都已經在國內校招環節用上了AI。
與此同時,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6日報道,亞馬遜公司已采用一套嚴格的考核指標,不僅能跟蹤倉庫員工的業績,而且如果員工未達到一定標準,還會自動解雇員工。
一個招聘,一個裁員,當前HR的重點工作即將被AI所取代。那么,未來HR的價值還剩多少?換句話說,怎么繼續讓老板心甘情愿的給HR發工資?
人力資源行業新變化
前面提到的技術方面的變化先不談,大部分HR的日常工作其實跟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差異不大,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作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人資管理模式,在之前的時代里具有實用性和普適性。但是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人口紅利下降,人力資源的工作也要跟上或者早走半步,起碼不能拖企業后腿。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十年人力資源行業的進化速度還將繼續提高。企業可能會需要找不同的專業機構協同,隨著協同程度越來越深,組織邊界就會越來越模糊化,而且越來越動態化。會有越來越多的員工崇尚自由職業者,一些行業和公司則會聘請更多的自由職業者,而不是全職員工。
另外,很多粗放式企業的管理會失效。企業需要走精細化管理的道路,通過技術來改善經營指標,完善流程,通過對員工的關懷、服務、激勵、培訓提高能力和人均產出。唯有深入技術應用和精細化經營管理才能讓企業活得更長久,才能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與此同時,90后已經成為職場的半壁江山,新時代年輕人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要求與70、80后有非常典型的差異。其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目標明確化;他們不喜歡條條框框按部就班,而是希望上級給出一個明確的目標,自己找方法去完成;
第二,工作生活化;他們想要在工作中表達他們對人生、生活的追求,以前工作只是一份謀生的手段,現在他們是希望通過工作成就人生夢想;
第三,時間彈性化;他們非常討厭以分秒來記錄上下班的時間,更享受在工作過程當中產生的個人成就感;
第四,領導鼓勵;希望付出努力之后,領導和團隊給予的激勵是及時的,這個激勵不一定是物資方面,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第五,真誠引導;他們非常崇拜專業上的權威,但是對管理上的權威,他們抱著相對的態度。
泛員網CEO靳站斌認為,當有需求才去找制度,就表明企業的管理已經滯后了。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將員工視為資源,追求人事檔案的完整性,按時落實招聘計劃、階段性培訓、階段性員工談話,其實大部分90后員工對人事政策都不是很熟悉,就算企業把人事制度放到OA系統上面,也沒幾個員工會去翻,這就是人力資源管理落后新時代的表現。
有人說,要想成為新的物種,我們就要經歷所有不會扮演的角色。面臨移動互聯網大潮的顛覆,面對技術逐步從生產工具到生產力的轉變,HR應該如何提升自身的價值?
HR如何實現價值裂變?
從中國人民大學的行業薪資報告中可以發現,人力資源行業的收入要比其他行業低很多,而在人力資源行業中,獵頭的收入是相對很高的,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資深人力資源專家胡傳波和張忠宇認為,差別在于獵頭能做到普通HR做不到的事。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只有24小時。根據統計數據,在HR的日常工作中,招聘事務占用了24%的時間,基礎工作事務占16.1%,嚴重缺少價值。那么,怎么做到別的HR同行們24小時做不到的事呢?
第一、找準定位,明確方向
HR伙伴們一定要做好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找準定位,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一般說來,HR從業者可以沿著全才和專才方向,通過三個方面來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
一是在企業慢慢積累,不斷升遷,最終能成為HRD甚至CEO。這要靠自己的本事,以及運氣,這是很多HR人士希望,但很少人能實現的目標。也有曲線救國,從行業領先企業做經理到成長型企業做HRD。
二是轉行做咨詢顧問。從HR-HRM-項目經理-項目總監。做咨詢顧問是很多HR經理向往的,優勢是實戰經驗豐富,但是也有很大的風險,一是年齡偏長后精力跟不上,二是從經理人轉咨詢師有一定的難度,主要難在思維和行為習慣。也可以在年齡到了一定層度后轉培訓師或者回企業做HRD。
三是做職業培訓講師。從HR-內部培訓師-專職培訓師-自由講師或者HR-HRM-咨詢顧問-培訓師,通過設計兩到三門核心課程,掛靠兩三家培訓機構,專門到全國各地做企業培訓,或公開課,前提是從業經歷必須是知名的大企業,或者有過豐富的大型咨詢項目經驗。
第二,掌握數據,挖掘價值
人力資源的本質是布置生產力、生產要素、生產關系,目的是讓企業有營收。只有從客戶角度思考時,人力資源的價值才能最大化。而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在說人才引進難、留住人才難、培養人才難、評價人才難,這是每個企業面臨的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HR掌握的數據。
HR要掌握的數據有兩方面,第一是行業數據,我們要對行業有了解,知道哪些行業上升,哪些行業下降,哪些是朝陽行業,哪些是夕陽行業。
人力資源的工作要為企業戰略服務,為企業短期、長期的經營目標服務,所以不能脫開行業數據單獨進行。稍微資深一點的HR都會思考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政策方面的重大變化,所在行業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變化。
另一個是人才數據,一家公司里面認識人最多的是HR,掌握人才信息最多的是HR,HR手上有太多的人才數據,這個數據是HR自己的,不是背后的公司的。
政府和企業都在渴望這些數據,但家里有礦不會挖也是擺設,所以我們要關注怎么樣用新的技術讓自己更快、更好地挖掘出這些數據的價值。未來最有價值的一定是擁有最多人才數據的HR。
第三,優化服務,打造個人IP。
HR要了解員工,要實時跟進員工動態,高頻密切地跟員工產生溝通,跟員工一起戰斗。真正落實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員工為中心開展工作,但不是說以員工為中心,員工就無法無天了,我們最后是要給組織績效做提升,這是核心點。不以組織績效為核心,所有的工作都白做了。
以員工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主要有幾點:1、主動高頻觸達員工,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2、關懷員工要體系化,可以采用Saas平臺或互聯網平臺進行工作流程交互,進行數據分析;3、主動實時推送員工信息。大部分員工都不會主動找HR咨詢,能打字就不會打電話,能跟機器交互的,就不愿意找人。
HR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人才數據庫,變成員工們的話事人,才有資格跟老板對話,跟更高層的人對話。做到了以上兩點,HR自己就是行業內響當當的個人IP,可以為各個企業或項目提供自己的人才解決方案、人才培養方案,這就是HR實現價值裂變的核心。
每個人力資源從業者,內心中都希望把人才作為目的,而不是把人才作為工具。人力資源行業掌握著一個人的簡歷、職業數據,這是個百搭的行業。在未來,掌握了人才數據,贏得員工信賴的HR還可以將自己的事業擴展到商業保險、健康管理等領域,實現更深層次的價值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