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宣布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再次引起國內外輿論大嘩。顯而易見,隨著5G時代的到來,中美兩國在該領域的話語權爭奪將會越發激烈。
我國早在“十三五”初期,就決定以5G技術為產業重點,進一步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應用融合創新發展,為2020年啟動5G商用奠定產業基礎。而5G技術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支持物聯網(IOT)的大規模應用。
5G大數據的產生
物聯網其實并非新鮮事物,在互聯網興起之初,就有人提出了萬物皆可通過網絡互聯的概念,這被認為是物聯網最早的定義。如今,隨著5G技術的落地,物聯網的應用范圍已涵蓋農業、軍事、交通、醫療、物流、零售、安防、公共事業等在內的多個領域。
據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以每年16.9%的速度增長,預計在2020年規模將達到1.7萬億美元,連接數量將接近300億左右。
繁華之下,矛盾浮現。
在之前的華南數據中心產業聯盟峰會上,名氣通技術顧問皮品表示,物聯網除了帶來連接的爆炸,同時也會帶來數據的爆炸。
5G網絡的聯接下,物聯網極大地延伸和擴展了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我們知道以前4G網絡的速度只有十幾兆,而5G網絡理論上可以達到數千兆的速度,這樣的速率下會產生大量的數據。
據了解,目前三大運營商都已經推出了自己的物聯網產品,這些物聯網產品還是基于傳統互聯網做的,作為對傳統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處于簡單的初期發展階段,但是它們仍然會產生非常大的數據量,也會加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要求。
5G大數據的使用場景
那么,在5G和物聯網的平臺背景下所產生的數據,可以用在哪些有價值的場景中?
拿摩拜舉例,摩拜單車算是現今唯一一個殺手級的物聯網應用,我們可以在它身上看到5G物聯網的冰山一角。
摩拜單車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移動物聯網平臺,在全國有500萬輛裝配專有機電芯片和物聯網卡的單車,假如每輛單車每天只產生一兆的數據,后臺積累的總數據量都會達到5TB,可以想象5G時代這些數據的體量會有多大。但數據只相當于一座金礦,能不能把黃金挖出來,還得看個人公司的能力。
目前,用戶的騎行次數、路線軌跡,停車地點等數據在摩拜后臺都是可以進行提煉和挖掘的。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美團可以推算出某條路徑的交通流量,幫助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做好交通的規劃。
在5G時代,美團可以拿這些數據來做更多的事情,用戶每天的出行軌跡,結合購物、用餐的數據,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一個人的生活半徑。如果再在單車上裝一些傳感器,用戶的體重、身高、體力等信息都一覽無余,從而清晰地刻畫出某個人的畫像。在5G時代物聯網應用的需求刺激下,這些數據量將會越來越大。
5G大數據的處理
數據中心基礎設施供應商又該怎樣對如此龐雜的數據進行處理?
互聯網時代公認的數據處理要求有三點:第一數據的安全性;第二數據的挖掘;第三數據的調度性,因為一份數據往往要供給不同部門使用。但是在物聯網的背景下,除了以上要求之外,還對數據的采集有要求,要保證低時延、高密度,同時還必須具備一些簡單的指令處理能力和短期數據存儲能力。
同樣用摩拜單車舉例,用戶掃碼必須馬上得到反饋,打開智能鎖,這是簡單指令處理和低時延;每一刻都有成百上千的用戶在掃碼,這是高密度;用戶指令數據不能全部傳到數據中心,而是在某個固定的時間段統一與云端進行交互,這需要數據的短期存放。
目前的互聯網對數據的安全有嚴格的要求,一些T3+級別的數據中心規模容量至少在2000柜以上,并且都會做一些集群化的設計。但這對于物聯網來說還不夠,所以業內提出了霧計算的概念。
很多人都知道云計算,霧計算是一種對云計算概念的延伸。它并非是些性能強大的服務器,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種功能計算機組成,霧計算是介于云計算和個人計算之間的半虛擬化服務計算架構模型,強調數量,不管單個計算節點能力多么弱都要發揮作用。與云計算相比,霧計算所采用的架構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網絡邊緣。霧計算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像云計算那樣將它們幾乎全部保存在云中,數據的存儲及處理更依賴本地設備,而非服務器。
霧計算的網絡節點就相當于銀行的ATM營業廳,它只用做一些簡單的業務處理,不提供人工服務,因此密度和建設門檻都非常低,安防級別也比較低。
所以霧計算有以下幾個優點:第一分布式,分布式的架構讓霧計算網絡擁有很高的穩健性;第二是低時延,這一點就是為了迎合物聯網的需求而生;第三就是低成本,既減少了建設和運維的成本,也降低了客戶的運營成本,因為運營成本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帶寬成本上。
5G大數據的意義和價值
專家認為,未來5G技術還將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并將重新定義工作流程,重塑經濟競爭優勢規則,是一項能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且廣泛影響的“通用技術”。目前4G通信技術無法滿足的場景,如自動駕駛、移動醫療、遠程操作復雜的機械設備等,都將是5G技術大顯身手的領域。
通過對5G技術產生的大數據進行管理、處理、分析與優化,將結果反饋到上述應用中,幫助各行各業的決策從“業務驅動” 轉變“數據驅動”,將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大數據的處理和利用將成為國家和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內容來源:2019年5月17日,在華南IDC聯盟主辦的“顛覆傳統,攜手同行—暨第五屆華南數據中心產業聯盟峰會”上,來自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的專家與參會者一起分享探討IDC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鯨活動作為媒體支持,全程圖文+視頻+照片直播。
作者:許樂峰